所謂顏色釉,就是在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為著色劑,焙燒后,呈現不同色澤的釉。由于所加金屬氧化劑的不同,顏色釉就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為了準確的評定顏色釉的顏色,就可以在標準光源箱中進行目視檢測。
顏色釉的顏色與發(fā)展歷程:
顏色釉出現在很早的時候,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越窯成功燒制出了青瓷。隋唐時期出現了“南青北白”的地域分布;在唐墓室中可以看到各種豐富的色釉陶瓷;宋代時期出現了精致的影青瓷;到元代時期,青花釉里紅的成功燒制,已經將色釉帶入到畫面當中,為以后陶瓷藝術創(chuàng)新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明清時候顏色釉的種類更為豐富,尤其到清代中期,色釉的研發(fā)有了很大的提升,紅釉有銅紅、金紅、鐵紅等;綠釉有孔雀綠、瓜皮綠等;藍釉有霽藍、天藍、灑藍等。這么多顏色釉主要作為陶瓷的底釉出現,并非出現在畫面,到1950年才將顏色釉綜合裝飾推上了舞臺,同時對顏色釉的研發(fā)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顏色釉的種類不斷地豐富增加。
現代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不乏很多畫面以顏色釉入畫,所帶來的藝術效果在視覺上有很大的沖擊力,從顏色釉作為畫面配角到顏色釉作為畫面主導,這個過程是陶瓷藝術家們不辭辛苦,不斷創(chuàng)新改革的結果,可以說推動了陶瓷繪畫藝術的不斷發(fā)展,也成功的為陶瓷藝術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
標準光源箱檢測陶瓷顏色釉的顏色:
物體的顏色是由于光作用于物體,物體對光進行反射、吸收或透射后,在人眼所引起的一種視覺反映,沒有光便沒有色。在一般情況下,對顏色進行視覺測量時,理想的目視檢測方法是:將待測樣品與標準色樣在標準光源照射下并排放置,同時觀察兩個樣品,以判斷顏色質量。在大多數情況下,需要對顏色的同色異譜程度進行評價,所以單一光源是不夠的,應該允許使用多種標準光源。
在標準與樣品顏色不匹配時,使用單一標準判斷顏色質量會出現困難。單個標準只代表三維顏色空間中的一個點,如果樣品與標準顏色匹配,那么就需要正確描述其色差(樣品與顏色質量的偏離),還要判定該色差是否在顏色公差范圍內。這時,目視檢測的目標已經走向定量判斷,但是人眼對于顏色的定量分析判斷,不如其判斷兩種材料的顏色是否相同那么擅長。人眼判斷色差的這種局限性,可通過多種標準與樣品的比較來補償。如果觀察者還有一個比第一個標準(在顏色空間的指定方向上)更接近或更遠離樣品的第二個標準,或極限標準(在相同方向上),那么觀察者就能更容易地判斷出樣品是接近還是遠離第一個標準或其他要求的標準。